深度对比六大数字生态系统

The Fayj Flickr
科技博客The Verge发表了一篇长文,针对Google、Apple、Amazon、Facebook、Microsoft及Sony六大IT巨头在数字产业生态系统上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分别从电影和音乐、数字阅读、游戏、移动、桌面系统、在线购物与支付、社交及整合八个方面,分析了他们在这些领域的产品和策略。下面是文章主要观点摘录:
消费者技术的生意曾经一度由有形产品所主导。这种模式到了今天,已经从物理格式的战争转变成了在线服务领域的竞争,这种日益复杂的体系被称作“生态系统”。技术世界的每个巨头都拥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六大巨头的共同目标,就是让用户通过一个账号获取所有的数据服务。
电影和音乐

music-lead

娱乐主要的两个领域是电影和音乐,如果能让用户方便的获取他们喜欢的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你就已经在造就优秀生态系统的路上成功了一半。

音乐

Apple推出iTunes music store之前,数字音乐的分发主要通过非法共享进行,用户也没有养成付费下载习惯。iTune随着iPod受欢迎而成功的占领了市场,成为其它对手追逐的对象。

Amazon的MP3 商店提供5GB音乐存储。Google Music提供20,000首歌云存储上限,但只在美国可用。苹果没有免费云音乐服务,跨设备音乐同步需要25美金年费。而Amazon只需要20美金,就可提供AAC和MP3文件的无限制存储,及额外20GB在线备份空间。三家公司的服务,Amazon在价格和访问性上占优势,但是Apple早期的市场优势占据了大量用户。

Microsoft和Sony走的是不同道路。微软的Zune Marketplace可以9.99美金包月获取微软所有正版音乐和视频,支持PC、Xbox 360及Windows Phone。Sony的订阅费用和Zune一样,但支持更多设备,包括Android及很快要推出的iOS设备支持。Sony还提供3.99美元基本包月选择,功能和iTunes类似,让用户播放已有音乐。相比之下,Zune有更大灵活性,买音乐和包月租音乐都可以,而Sony的跨平台战略让用户在使用上更方便。

Facebook没有自己的音乐服务,而是接入了大量第三方服务。通过Facebook 授权访问包括Spotify、Last.fm、MOG以及Rdio的服务。Spotify拥有最丰富的曲库,并且几乎支持所有移动平台。用户每月可以免费享受10小时带广告的音乐收听服务,9.99美金包月服务则增加了离线播放和移动设备播放,这和微软及Sony的类似服务形成对抗。

电影和电视

film

电影和电视流媒体服务的市场高度碎片化,没有任何一家可以满足用户所有需求、 每家公司都需要和多个版权所有者协调以提供流媒体或下载服务。Google TV的困境就很有教育意义,内容提供商主动远离Google机顶盒。Apple TV同样做得不怎么好,虽然提供了MLB、NBA和NHL频道,但主要还是依靠iTunes商店满足用户对多媒体内容的需求。

Facebook的策略和音乐一样,选择和电影领域的领先者结盟,通过Facebook Connect访问Netflix电影服务。由于美国1988年颁布的视频隐私保护法规定,视频租赁企业不能公开用户个人信息,所以这项服务只在除美国以外的地方提供。这反映了Facebook新兴的生态系统基础非常脆弱:依赖其它公司的内容服务,不可避免地将社会化网络服务置于外力控制下。如果Spotify或者Netflix选择独立或者被Google收购会怎样呢?如果该市场的领先者被对手收购该怎么办?

视频产业需要时间进行整合,以达到音乐产业同样的成熟度。在那之前,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同服务提供商(他们提供许多重复内容)、多重定价标准和订阅选择,及许多国际间的不一致。没有哪家公司真正提供连贯和全面的视频点播服务。

阅读

iphone_reading_300

Amazon已成为最大的电子和纸质书店,用户可以跨设备同步图书。免费Kindle 应用支持几乎所有移动平台,还可通过Web访问。Sony的阅读产品系列只在日本表现不错。Apple的iBookstore及Google 的Play Book都无法提供Amazon那样无缝的用户体验。

iPad被认为可以推动出版行业从数字出版中盈利,Apple可能会在杂志和报纸的电子订阅领域占领优势。但苹果的问题还是在于无法真正的在多个设备上享受富媒体内容,除非选择Apple的硬件。

Google号称拥有超过300万的最大书库,但问题在于没有硬件设备驱动用户使用其平台。虽然Android系统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智能手机,但这些选择中既没有可以支持一个月电量的电子墨水设备,也没有又快又时髦的彩色平板。随着Android 4.0系统在平板上的应用,Google的竞争力将有所提升,但仍然落后于iPad和Kindle Fire。

Microsoft 和Facebook都没有针对电子阅读市场的直接策略,微软的Microsoft Reader项目已经关闭。Facebook这家公司则过于年轻,主要精力放在音乐和视频内容上。

游戏

gaming-1-infinity-blade_medium游戏开发者喜欢标准化硬件平台和开发工具。由于Xbox 360和PlayStation3已拥有大量用户,所以开发商们愿意将主要时间投入到其上的游戏开发上。桌面PC一直以来提供比微软和索尼主机游戏更好的视觉效果,但潜力还有待开发,因为开发商都专注于开发主机游戏。

如果你想要最好的游戏体验, Windows平台软件仍将是最好选择。OS X平台仍然不是骨灰级玩家选择。它提供的游戏选择范围很窄,并且发行日期通常晚于Windows PC平台。

微软已征服了桌面和主机游戏,但移动游戏则是苹果的地盘。2009年第三代iPod touch发布时,乔布斯宣布苹果将PMP定位为游戏设备。真正推动该平台发展的是硬件规格的一致性和App 商店的广阔市场。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标准化硬件平台、标准化开发工具,以及大量的用户群。

Google 的Android生态系统经历了类似增长,但有几个因素影响其继续上升。其中一个是设备规格和OS版本的碎片化,Angry Birds开发商Rovio抱怨要同时对多个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进行支持。为了更快取得平台上的进展,Nvidia和Sony分别推出了基于硬件的内容管理服务:Tegra Zone及PlayStation 认证计划。两者都为用户在兼容设备上提供了更多游戏选择,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带来了更多碎片化,这违反了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初衷。Kindle Fire不支持Google Play,所以Amazon没有选择只能自建应用商店。Amazon在游戏上的策略是向开发者砸钱,提供Angry Bird Rio短期特供,诱使用户在非Amazon的Android设备上使用Amazon的应用商店。

微软目前在移动游戏上的情况很惨淡,Rovio不确定是否会在Windows Phone设备上提供Angry Birds太空版。Snake 97也是在登陆Android和iOS设备几个月后才在Windows Phone上推出。只要该趋势持续下去,Windows Phone就不会是比另外两个平台更好的移动游戏设备。开发商Shadowgun反馈说Windows Phone上游戏少的原因是微软不允许底层的API调用。所以虽然微软提供了最好的开发工具,但还不足以让游戏开发商生产出最好的内容。

PS Vita是Sony回归移动领域内的大事件,尽管它的前景看上去并不那么美好,因为移动游戏主机的份额持续的、被智能手机所占领。Vita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可以在PS3和Vita之间备份游戏数据。但带来的问题是你需要为这两个平台分别购买游戏。Sony还提供了远程游戏功能,可以用Vita上远程玩PS3游戏。

Facebook在游戏上的策略很简单。它主打休闲领域,接入方式包括直接通过Facebook.com网站和移动设备访问Web游戏,及通过Facebook Connect连接的第三方游戏。总而言之,Facebook不打算做真正的游戏开发商,但会提供如Facebook Credits这样的工具,以保持它对游戏的控制。

移动

nokia-ms

Goolge、Apple和微软分别拥有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Amazon和Sony则拥有特殊用户界面的设备,Facebook则是尽可能集成或收购流行移动应用。对六大系统来说,对移动设备以及其上运行的软件的控制,是其生态系统持续繁荣的基础。

尽管iOS有其局限性,但靠其简便和易用性赢得了用户。iOS设备的普及,促成了其开发生态系统的繁荣,并进入良性循环,成为第三方应用首选平台。

Google Android 4.0版本进步很大,在可定制性和灵活性上领先于iOS。两大平台上应用选择的差距正在缩小。Google主要优势在于拥有最好的邮件服务及有大量用户,但Android的问题在于太多不同的设备在运行它,这让开发者感到头痛,因为需要支持多种屏幕尺寸及处理器规格,否则很难让用户获取一致体验。

Amazon Kindle Fire对Android进行了彻底改造,高度聚焦在媒体消费上。Amazon自己的应用商店提供包括Kindle ebook marketplace、Amazon MP3及Prime Instant Video服务,但Amazon还没有真正加入手机上的战役。

Windows Phone的问题在于既缺乏足够的用户,也缺乏足够的优质应用,而根据iOS和Android发展经验,这二者是共生关系。

虽然很久以来一直谣传Facebook 要推出手机,但Mark Zuckerbery当前策略是将其社交网络构建在所有可行平台上。通过Facebook Connect用Facebook账号登录最流行的应用。根据应用开发者对Facebook API的利用程度,用户可以在Facebook wall上留言、签到、以及在Facebook上进行社交活动。

跟Amazon一样,Sony试图改造Android系统,为用户提供独特体验。但 Sony的努力还流于表面,只覆盖了音乐、视频和还在襁褓中的PlayStation商店。 Sony在利用PlayStation的品牌优势和丰富的游戏遗产上做得很失败,导致其在移动领域落后。

桌面

windows-555

桌面计算和移动新贵相比已经风光不再,但是两者之间的更替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到目前为止,Windows稳固占据着操作系统的主导地位,微软正致力于让孤立的软件之间相互联系。通过Windows 8下面的应用Contracts,Metro应用可以共享信息和进行交互,通过调用多个应用程序完成一个任务,以获取流畅用户体验。生态系统架构如何在不参与开发的情况下改善第三方的软件应用效果,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Apple OS X系统市场份额远小于Windows,但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大大改进了可用性。OS X系统中预装了iMovie、iPhoto及GarageBand等软件,开发社区也生产了很多优秀应用,例如邮件管理软件Sparrow、截屏分享软件Skitch、任务管理软件Things、以及效率工具Alfred。Apple另外一个做得好的地方在于让App Store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苹果和微软操作系统的共同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Apple强迫用户使用不那么完美的iTunes管理所有的内容、订阅和设备。微软则没有充分利用其优秀的Media Center套件。由于桌面计算机可以很好地连接起数字娱乐生态系统——至少拥有最大的存储空间,而这两家巨头都没有提供强大而适合娱乐的集中管理软件。

Sony,、Amazon 和Facebook将自己限制在提供基于web的服务。在Sony CEO倡导的“一个索尼”发展策略下,应该能看到更多基于手机、桌面和客厅产品之间的协作。虽然目前Sony的消费电子产品是孤立的,不符合互联生态系统的趋势。

Google是唯一一家能在桌面操作系统领域迎战Apple和微软的大公司,但是它的Chrome OS并没有获得足够关注,并且被认为是一款企业级软件。和Amazon Kindle Fire一样,Chrome OS更关注为用户提供一个服务环境,而不仅仅是卖设备。Google也证实了Chromebook的收费模式是按年收费,而且会免费更换损坏和过时设备。不同之处在于Amazon让用户可以访问它的商店,但Chrome OS在很长时间内都只有Chrome浏览器。最近的升级增加了更多桌面功能,但用户仍然很少。除非Chrome网络商店能够火起来,否则这种情况不会改变。

在线购物与支付

google-wallet-555

Amazon是在线购物领域无可争议的王者,年收入达到420亿美金。Amazon在2006年推出了Amazon Payments支付平台,其它在线零售商也可以用于在线结算。但目前为止只有J&R及Lenove等少数商店采用。

Google的支付系统(Google Checkout)和Amazon支付平台同一年推出,面向同样市场,同样遇到消费者和零售商都不愿意使用。Google没有放弃, 推出了面向移动支付领域的Google钱包(Google Wallet),通过Android设备中内置的NFC技术实现手机支付。通过绑定万事达的PayPass简化移动小额支付。这项服务已经被整合进了Google Play商店的移动应用购买流程及应用内升级过程中。

Facebook Credits和Microsoft Points可以帮你将钱转换成虚拟货币,并在其生态系统内部使用。两者都面向游戏相关支付,标准化方式可以让不同地区和不同汇率制度下的用户享受统一体验。但这给支付过程增加了一个额外步骤,所以,也有谣言说微软正在考虑放弃Points系统而采用现金支付。

Apple和Sony则避免使用上述支付方式,虽然二者已经凭借丰富内容和订阅服务处理了百万级别的支付。比起Sony在PS3上的勉强盈利,苹果通过App Store、iTunes、Newsstand及应用内支付明显领先于对手。一直有传闻称苹果将推出具有NFC功能的手机,并开发自己版本的Google Wallet。当然,即使苹果在手机支付领域有相当大影响力,从纸质和信用卡支付转向手机支付任然需要很长时间。

除了Facebook的系统还不成熟,其它几家公司的支付流程都做得不错。你可以方便地购买想要的东西而且不用担心信用卡被盗用,因为需要通过用户登录使用。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手机支付领域的进展痛苦而缓慢,尽管Amazon和Google都在努力,但仍然没有建立起通用的web支付选项。

社交

googleplus_300

Facebook的活跃用户数量太大,以至于它给某些网站带去的流量比Google搜索更多。这让每个人都不得不友好地对待它提供的社交插件,反过来整个主流网络都成为了有利于Facebook的环境。通过Facebook和Twitter进行分享的选项,已经和邮件分享一样重要。

Amazon除了在Kindle软件中增加了分享功能,并无意于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Apple看上去也一样,但并不缺乏尝试。Ping作为音乐社交网络产品以失败告终,Game Center也表现平平。

Google在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上受到的挫折和苹果差不多。Google迅速从Wave和Buzz的损失中释放出来,将资源全力投入Google+。毫无疑问这将是面向未来的社交平台。Google在其网络产品的顶部添加了一个工具条,大力推广G+分享功能。

社交互动不仅仅发生在社交网络上,大量沟通会通过更加常规的方式如即时消息和电子邮件进行。Google拥有最好的邮件客户端以及强大的IM产品Google Talk,当然Apple的iMessage是一款还不错但是有些笨重的替代品。Facebook也很重视这两个领域,推出了自己的邮件和即时通讯服务,并且直接整合进了web和手机客户端。Apple和微软的邮件服务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顶级域名,@me.com和@live.com。Apple在通过iCloud管理和同步邮件方面做得不错,但微软Exchange用户更多。

微软在社交领域某些方面很强大,但似乎难以做到有效整合。前不久微软以80亿美金收购了网络上最流行的视频聊天服务Skype。让Windows用户在微软的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无缝链接是一个美好愿景,但目前还没有实现。Apple Facetime和Google Hangouts加入了这场视频通话竞赛,降低了Skype技术平台的价值。

Sony在PS3中整合了Facebook,但是还不能直接访问Twitter。不论是PS3还是Sony,都整体上落后于其它社交体系。

整合

icloud555

如果你只在Apple生态系统内部使用它,而不跨越这个范围的话,那么你将可以得到非常平滑的体验。在iOS和Mac应用商店里购买的应用,只能在带着被咬了一口的苹果logo的设备上运行,OS X和iOS系统也只能运行在苹果产品上。 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你需要为iPhone,、iPad和Mac版本而多次购买同一个应用,虽然iCloud试图简化数据同步的繁琐,但是普遍的抱怨是iCloud过于自动化了,它会自动同步照片到Photo Stream,而且无法单独删除,直到最近更新的iOS 5.1版本才解决该问题。

Amazon专注的业务领域比其它几家要窄,但内部产品整合度非常高。Kindle ebook可在所有流行平台上使用,给你带来真正的跨硬件平台体验。它的自动同步功能不会将你限制在某一台设备上。Kindle Fire 集成了Amazon Appstore、Amazon Prime video流媒体库、MP3商店。据说在年底会传出Amazon向手机领域进军的消息,从而让自己成为Apple、Google、微软这样拥有完整生态系统公司的挑战者。

Google一直致力于包容其它平台,同时也让自己为其它平台用户使用。Google在Android上提供图片自动上传服务,通过Picasa上传,并且直接插入到你的Google+里。Larry Page的团队仍然将自身视为一家网络公司,他们最近推出了一个无所不在的工具条,覆盖了Google所有网络产品,并且能很好地连接到其它你没在使用的Google服务。Google网络体验中心也明显由Gmail转向了Google+。

Facebook面临的问题和iCloud一样 ——试图自动同步用户想自己控制的东西。Facebook试图记录所有你在网络上的行为,包括音乐播放、游戏分数以及和朋友的交流,并且根据时间线展示出来。一旦你离开了Facebook的页面或者是移动客户端,你就享受不到相应用户体验了。通过Facebook Connect连接的应用就像大杂烩一样,拥有各式各样的界面,这是因为他们都是独立应用,不受Facebook控制。

Sony和微软是这个阵营里最受挫折的公司,他们已经建好了基础设施,并且在各自市场范围内有很多优秀产品,但都没能整合起来。微软拥有Office和 Xbox,但在Windows Phone上仅仅做到让这两个产品可以进行独立安装。Sony拥有Vita、PS3以及PlayStation品牌,但仍然没有将它们按照吸引用户的方式进行整合。

总结

通过一个账号,满足用户所有的计算和娱乐需求的梦想,仍然很遥远。改编林肯的名言:某家公司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满足你的某些需求,或者在某些时间满足你的所有需求,但是无法做到在所有的时间满足你所有的需求。用户希望能够在不同设备之间自由转换,或者在启用新设备之前,应用就已经装好了等着我们使用。基于web的身份及云同步,并不能掩饰目前的现状和梦想之间的巨大鸿沟。我们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个人信息给这些公司,期望它们确切知道我们喜欢什么样的应用,喜欢玩什么游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但是获取的反馈却是令人很失望。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些原因是法律问题,大部分是因为生态系统保护主义,还有一些是人类的野心超越了现有技术。

你最终会采用哪一家的生态系统?你能忍受的极限是什么?忠诚于某一品牌不必依赖于他们提供的所有服务。用Gmail,没必要一定用Google+。购买iPhone,不一定要依赖于iCloud。拥有PS3,不一定用Unlimited streaming服务。用Windows 8平板,没必要用Zune Music Pass。到目前为止,这几家公司对多个服务进行整合主要目的是打包卖自己的产品,而不是为了让消费者或得无缝的数字体验。

Via The Verge   编译:郑柯 @InfoQ

第一时间获取面向IT决策者的独家深度资讯,敬请关注IT经理网微信号:ctoci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关于作者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