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环节打造移动图书馆

开发原则

移动图书馆在开发时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探讨用户为什么会使用移动服务,谁使用移动互联网,在哪里使用,何时使用等问题。

2.在开发移动项时,要思考用户服务或提供内容的价值,可以对用户进行调查,了解用户的需求情况。比如清华大学对本校师生做过调查,发现使用移动互联网来访问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项目中,选择办公收发邮件、查找资料、聊天、看新闻和阅读电子书的用户比例较大。

3.根据移动终端的不同特点来提取内容或改变格式,而不是重新构建新的图书馆网站。

4.以现有Web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元搜索和元整合技术,适应移动检索。

5.开发时要充分考虑节省用户的时间,使操作尽量简单。

6.利用Web 3.0与语义网技术来更好地提供移动服务。

构架

移动图书馆的前台应该是轻量级和可伸缩性门户,目前常用的是WAP网站以及交互短信和彩信。后台则是易拓展的资源和服务整合平台。

以清华大学移动图书馆的构架为例。通过该构架,移动图书馆资源(处于互联网络)和用户终端(处于移动通信网络)就可以进行双向互动;可以实现通过馆藏书目查询书目信息以及个人借阅信息,查询已借图书、续借、预约图书等;针对电子资源,可以检索简单题录信息,查看详细信息,还能将结果发送至个人电子邮箱和导入文献管理软件RefWorks的功能。

用户及终端

移动图书馆的用户,即利用图书馆服务的读者,不同层次的读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比如大学图书馆的用户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研究生比较关注图书馆提供的与科研相关的服务和信息,而本科生则注重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因此,在设计和提供服务时就应区别对待。

而对于公共图书馆,用户层次和行业背景更广,需要对用户行业背景、开通的频道、获取的时段、感兴趣的内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来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移动终端目前包括: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蜂窝电话、掌上电脑(PDA)、寻呼机、移动视频、无线家电、RFID和GPS等。目前我国智能手机拥有量较大,但是手机屏幕大小不一、生产厂家不一,在构建移动图书馆时,要考虑各种移动终端的特殊性,建立适用于不同客户端的软件系统,扩大服务范围。

内容与组织

移动图书馆提供的各种内容不能全部照搬传统图书馆或者传统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而应该根据用户需求、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络的特点,选择切实可行又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比如OPAC检索、续借、参考咨询、视频指南、常用数据库检索等。

移动图书馆内容形式多样,既有普通的电子文本,又有图像、声音、软件、网页等,对其组织的最好方法是利用元数据进行元整合。元数据提供一种框架体系和方法来描述、表达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并通过一整套共用的编码规则,将来源各异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归纳到一个标准的体系中,具有互操作性、扩展性等特点,能实现各种类型文献灵活查询的功能。图书馆可参考都柏林核心设计元数据方案来整合各种文献。

传统数字图书馆的文献格式不一定适用于任何移动终端,需要进行格式转换,比如有些手机对音频只能支持WMA、MIDI格式,在提供MP3格式时还需考虑转换成其他多种格式;另外,现在虽然大多数智能手机能读PDF文件,但是效果不好,若阅读Word文档,又需要安装手机版Office软件。因此,移动图书馆在提供文献时应为用户考虑,还需要提供TXT格式等。

移动图书馆提供的内容应丰富且组织有序,以服务为主导,考虑元数据的组织、索引文件的建立、索引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参照,利用实用分类体系、语义网和知识库对文献内容进行知识组织。

移动图书馆构建的移动门户应遵循轻量级和可伸缩的标准进行设计。轻量级门户的主要特点是简单、小型、节点少,是为了适应移动终端小屏幕以及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限制,在页面设计上可以采用折叠、滚动和下拉方式,内容设计上可以用缩略和分层方式。可伸缩性是指系统很容易被扩展,能随着用户数目的增长而扩展其性能,并且不降低服务质量。

继续阅读: 1 2 3

第一时间获取面向IT决策者的独家深度资讯,敬请关注IT经理网微信号:ctoci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关于作者

IT到底是重要呢还是重要呢还是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