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测试撕下了中国汽车业的“皇帝新衣”

测试回顾:36款车型无一完美通过,特斯拉一枝独秀
2025年7月下旬,汽车资讯平台懂车帝联合央视新闻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实测。封闭了约15公里真实高速和城市道路,模拟15类高风险场景(如“消失的前车”“夜间施工区大货车”“儿童突然横穿马路”等),对近40款国内外车型的辅助驾驶能力进行严苛评估。测试累计进行了216次模拟碰撞,没有任何车型能够在所有项目中全身而退。换言之,36款测试车型无一能完美通关,结果令广大观众大跌眼镜。正如有网友感叹:“2025年了,智驾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曾被车企们竞相吹捧的“智能驾驶神话”被这次测试无情击碎。
在所有参测车型中,纯视觉方案的特斯拉车型的表现依然最为亮眼,堪称“唯一的优等生”。测试显示,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X在高速路段六大典型事故场景中均取得5/6的通过率。面对高速公路上的桩桶障碍、突然消失的前车、匝道口野蛮加塞、莽撞横穿的野猪等棘手情况,特斯拉的辅助驾驶系统总体应对最为从容,在多个项目上成功避免碰撞。在城市道路的9项测试中,特斯拉Model X通过了8/9,同样是通过率最高的车型。尽管如此,特斯拉也并非毫发无损——例如在“高速临时施工”等场景下仍存在不足。但相较其他车型,特斯拉凭借更高的通过率和较均衡稳定的表现,成为此次智驾测试中的最大赢家。
为了直观比较主要车型的成绩,下表整理了部分车型在高速事故场景模拟(共6项科目)中的通过情况:
车型(辅助驾驶系统) | 高速场景通过率* |
---|---|
Tesla Model 3(纯视觉方案) | 5/6 |
Tesla Model X(纯视觉方案) | 5/6 |
魏牌 蓝山(Coffee Pilot Ultra) | 3/6 |
小鹏 G6(XNGP辅助驾驶) | 3/6 |
华为 AITO 问界 M9(ADS 2.0系统) | 3/6 |
腾势 D9 (高阶智能驾驶) | 3/6 |
广汽埃安 AION (型号RT) | 2/6 |
极狐 阿尔法S 铂智版 | 2/6 |
阿维塔 12(华为/Huawei ADS) | 2/6 |
华为 问界 M7(ADS 2.0系统) | 2/6 |
阿维塔 07(华为/Huawei ADS) | 2/6 |
理想 L9(AD Max智能驾驶) | 1/6 |
华为 问界 M8(ADS 2.0系统) | 1/6 |
小米 SU7 标准版(Pilot Pro视觉) | 1/6 |
小米 SU7 Ultra版(Pilot Max激光雷达) | 1/6 |
极氪 001(NoA高阶辅助驾驶) | 0/6 |
极氪 X(含激光雷达辅助驾驶) | 0/6 |
领克 09(HWA高速辅助驾驶) | 0/6 |
比亚迪 汉(DiPilot驾驶辅助) | 0/6 |
零跑 C10(Leapmotor Pilot) | 0/6 |
注:通过率为该车型在6项高速事故场景模拟测试中的通过项目数/总测试项目数。上述为部分车型成绩,不完整列出36款全部车型。
可以看到,国产品牌的辅助驾驶系统几乎全线“翻车”。除了魏牌蓝山、小鹏G6、问界M9、腾势D9等少数车型勉强通过了一半项目(3/6)以外,大部分中国品牌车型仅通过了两项、甚至一项,高达15款车型无一项目通过。例如广受期待的小米汽车SU7系列无论高配的Pilot Max(激光雷达方案)还是低配的Pilot Pro(纯视觉方案),在高速场景6项测试中都仅通过1项,表现差强人意。理想汽车的旗舰车型在测试中同样几乎全军覆没(仅通过1项),而号称“华为智驾”加持的问界M7/M8也只有1项通过。
甚至一些拥有双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的极氪001、领克09等车型,在严苛场景下一个项目都没挺过去。测试结果排名与各品牌发布会上宣称的“领先”“第一梯队”形成了鲜明反差,不少曾高调鼓吹“三年追平智驾第一梯队”“遥遥领先同行”的宣传,如今看来俨然成了笑柄。
国产智驾神话破灭:特斯拉独秀,华为/小米/理想暴露短板
在此次辅助驾驶“大考”中,国产新势力和传统厂商都被迫直面自身技术的短板和不足。首先,从通过率成绩上特斯拉遥遥领先,而国产阵营无一“满分通关”,甚至几乎集体失守。这无疑撕下了笼罩在中国汽车产业“智能驾驶”上的华丽外衣,让公众看清了真实的差距。例如,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系列在高速场景中多次碰撞失败,仅通过不到一半项目(M9为3/6);小米首款车SU7在关键场景表现平平,一位关注测试全过程的网友直言“SU7表现挺差。至于理想汽车、极氪等近年高调宣称进入“智驾第一阵营”的品牌,这次成绩更是难言理想,纷纷跌落神坛。有行业观察者调侃道,这场测试相当于一次“皇帝的新衣”揭示:国产车企们在智能驾驶上的“自我感觉良好”被无情戳破,真相就是——大家水平都还差得远,没有谁真的实现了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自主品牌车型虽然来自不同厂商,但其智能驾驶方案存在高度同质化倾向。大多数国产车型采用了 “多传感器融合 + 高精地图” 的L2/L2+架构:搭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一应俱全的硬件,计算平台多选用地平线征程系列或英伟达Orin芯片,号称感知能力和算力“全球领先”。然而,从测试结果看,堆砌昂贵传感器和算力并未解决核心难题。很多配备顶级硬件的车型在极端场景下依然“铤而走险”,算法的鲁棒性明显不足。反而是部分硬件配置平平、宣传低调的车型表现更稳健——它们深知自身能力边界,遇险情选择了保守但可靠的策略(如提早制动避险),反而平安避开了事故。相比之下,一些搭载“最强大脑”和激光雷达的高端车型为了追求“不踩刹车”的平顺体验,第一反应不是紧急制动而是尝试聪明地绕行,但当变道路径被现实车流封死时,最终仓促刹车已为时已晚。效率优先与安全优先之间的摇摆,暴露出不少国产智驾系统决策逻辑上的偏差。这一系列现象表明,中国品牌在自动驾驶算法上存在共性短板:对复杂长尾场景缺乏充分训练和预案,一旦遇到超出预期的情况往往反应失措。这也是此次测试带给整个行业的一记警钟。正如凤凰网评论所言:“华丽的智驾神话被击穿,暴露出其面对真实世界复杂性的脆弱”。
技术现状与深层问题:复杂场景应对不足
透过测试细节,可以进一步剖析当前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深层次症结。首先是复杂路况的感知与识别不足。此次模拟的15个场景均来自真实事故案例,其中很多属于平时罕见但后果严重的“长尾风险”。结果在某些项目中,通过率低得触目惊心:例如“高速公路前车突然消失”场景,36辆车仅5辆成功避险,通过率不足14%;“夜间突然冲出野猪”场景中,只有特斯拉Model X勉强过关,其余车型无一幸免;“高速夜间遇施工+大卡车”场景,只有47%的车辆安全避让通过。这些数字说明,相当多的智能驾驶系统无法正确识别或及时应对非常规的障碍物和路况变化,感知算法对非典型目标(如动物、施工隔离墩等)训练不足。部分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甚至被质疑在测试中吃了亏——因为测试使用了布制假车等道具,激光雷达对布的反射检测或不如对真车明显。不过懂车帝方面回应称,此次所用模拟车辆符合国际标准ISO 19206-3关于测试假车(GVT)的要求,各车企自身的台架测试也广泛采用类似假车模型。无论如何,国产方案在识别千变万化的实景目标上显然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其次,极端情况下的控制策略失当也是普遍问题。测试录像显示,一些车辆探测到突发障碍后,决策逻辑陷入两难:既不甘心减速放弃(担心影响通行效率),又无法安全绕开障碍,最终错失最佳刹车时机,酿成碰撞。这种现象在“施工路段前方遇障碍”场景中尤为明显:少数系统选择果断减速跟车,虽稍显保守但安全通过;而多数车型尝试变道超车,但当临近发现车流无法并线时再猛然刹车,车辆已经避无可避地撞上前方假障碍车。专家指出,这反映出不少国内厂商在辅助驾驶算法设计上过于激进,片面追求“无感”介入和驾乘体验,却忽视了底线安全准则。
实际上,在高速突发险情中,“让速不让道”才是更稳妥的策略——宁可迅速减速排队,也不要贸然变道造成更复杂的二次风险。但目前一些车型的默认策略并未充分体现“安全优先”的原则。这种控制逻辑不清的隐患,一旦碰上真正严峻的道路情况,可能导致系统和驾驶员都来不及挽救。因此有网友在讨论中直言,智驾系统的“聪明”有时候反而变成了危险:“关键时刻还是老老实实踩刹车最靠谱”——与其炫耀避障多么智能,不如首先保证不撞人不撞车。
模糊的分级与滥用:L2还是L3?营销迷雾待清除
这场风波同时暴露出国内汽车行业在自动驾驶标准定义和宣传上的混乱。长期以来,不少车企习惯用各种模糊的概念来包装自己的驾驶辅助功能:诸如“L2.5级”“L2+”“准L3级”“高阶自动驾驶”等层出不穷,刻意夸大技术水准,令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已具备高度自动驾驶能力。事实上,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GB/T 40429–2021),目前量产乘用车搭载的均属于L2级以下的辅助驾驶,也就是由系统协助驾驶员执行部分驾驶任务,但驾驶员始终是最终责任主体。这一点在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被主管部门再次正式强调:“目前我国市场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均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明确警示,如果驾驶过程中“脱手脱眼”(双手脱离方向盘、目视离开前方),不仅存在严重交通安全风险,一旦发生事故,驾驶人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追责三重法律后果。换言之,再智能的L2也不能当L3/L4用,司机一旦误用,后果自负且难辞其咎。
然而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明确的界限被一些厂商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在营销宣传中,“自动驾驶”一词被滥用,有些广告语干脆省略了“辅助”二字,给人车辆已能自主驾驶的错觉。甚至有车企在演示视频中刻意营造驾驶者双手不碰方向盘、做别的事情的场景(比如车内睡觉、吃火锅、打麻将等猎奇桥段),以突出自家系统的“解放双手”能力,极易误导公众。南方都市报的调查指出,此类宣传使消费者过度信赖驾驶辅助技术,频繁曝出的事故说明,有些人把L2功能当成了无人驾驶在用。典型案例包括蔚来ES8车主高速公路启用NOP导航辅助撞上道路养护车丧生,以及理想ONE车主在车辆辅助驾驶介入下靠座椅躺姿驾驶的视频事件等等。这些悲剧和乱象的背后,既有消费者安全意识不足的原因,更暴露出行业宣传中“刻意混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区别”的问题。
所幸,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已经开始重拳整治。今年4月工信部召集各主流车企闭门会议,明确要求规范智能驾驶功能的宣传口径,杜绝夸大不实宣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于4月发布《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呼吁车企严格依据国标分级进行宣传,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确保功能命名科学严谨,防止用户误用滥用。倡议书强调,对于已发布的失实信息应及时澄清整改,企业要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4月下旬,北汽、上汽、广汽等11家车企更联合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公开承诺将实事求是宣传,清晰告知智能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和使用条件,确保用户准确理解车辆真实能力。可以预见,随着政府和行业的齐心整顿,汽车厂商在智能驾驶方面“玩概念、打擦边球”的营销乱象将受到遏制。正如懂车帝测试引发热议后不少媒体评论的:**“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这一朴素常识,必须尽快回归大众认知。
安全隐患与责任之争:误判与接管的生死考验
接二连三的事故案例和此次测试结果都在提醒我们:当前的智能驾驶技术远未成熟,汽车安全的新隐患不容忽视。其中最严峻的问题在于——当系统发生误判甚至“撒手不管”时,谁来挽救局面?今年3月,一起涉及小米汽车SU7的高速惨剧引发全民关注:3月29日晚,一辆处于NOA领航辅助驾驶状态的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施工路段发生严重碰撞并起火,导致车内3人不幸身亡。事发时道路施工维护,正常车道被路障封闭引导至逆向车道,SU7以116km/h高速巡航驶入该路段,车辆检测到障碍开始减速并发出提醒,驾驶员这才紧急接管试图操控,但为时已晚,车辆最终以约97km/h速度撞上水泥隔离墩。事故发生后关于AEB是否启动、碰撞后车门为何无法打开、电池是否起火等引发激烈讨论,但一个核心焦点是:智能驾驶是否真的安全可靠?驾驶过程中应如何正确使用驾驶辅助功能?这起悲剧之所以刺痛公众神经,不仅因为小米造车的高关注度,更因为它敲响了“过度信任智能驾驶”的警钟。
事实上,每一款车在用户手册中都早有“免责声明”,只是很多人从未留意。一位新能源车主在看到小米事故后特意翻出自己车辆的用户手册,从头到尾读完后不禁后怕——厂家在说明书中反复强调:“智能驾驶无法完全应对因交通、路况、天气变化出现的所有情况。驾驶员始终是驾驶行为的完全责任人,承担安全驾驶的全部责任”;同时提醒:“驾驶员应始终手握方向盘并保持警惕,必要时及时人工干预或接管车辆”。这些字句清清楚楚白纸黑字,但平时又有多少司机当真看进去?独立汽车分析师白德直言:无论企业把自家智驾吹得多“高阶”,其本质还是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更不是无人驾驶。消费者如果只被发布会上那些炫目的“无人接管”演示迷惑,而忽视了产品手册中关于责任归属和功能边界的提醒,那就很容易对车辆智驾能力产生误解,进而在实路驾驶中酿成大祸。
当前,不少车型已配备驾驶员监控摄像头(DMS),有的还能在系统判断驾驶员分神时强制减速甚至停车。但技术防范永远追不上人的创造力——有人会用墨镜遮盖眼睛以欺骗红外摄像头,有人用橙子绑在方向盘上假装手在掌控车辆……这些荒唐行为背后,是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极端不负责。此次懂车帝测试视频里,一些品牌粉丝对于车辆成绩不佳的反应也耐人寻味:有的人第一时间找客观理由(“测试车速不统一影响结果”),有的人指责测试方“黑我家厂牌”,却很少有人反思自己日常是否存在对辅助驾驶的滥用。一位知乎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这只是个测试,不是比赛,为什么你们老想着‘我要赢’?辅助驾驶比的是安全,不是面子。”测试方懂车帝也多次强调,他们的初衷是通过模拟事故来科普“辅助驾驶的边界”,提醒消费者自己才是安全驾驶第一责任人。正如懂车帝回应质疑时所说:“有的人只关心自己是不是第一,而我们更关心你安不安全。”
舆论与反思:行业各方声音汇聚
这场智驾“大考”掀起了轩然大波,在社交媒体和行业内引发持续热议。普通消费者、车主、汽车博主乃至业内人士纷纷发表看法,观点呈现多元碰撞的局面。一方面,不少网友为懂车帝的测试拍手称快,认为此举戳穿了车企过度营销的泡沫,起到了警示作用:“大家终于知道那些PPT吹嘘有多少水分了!”也有人调侃特斯拉这回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日里在中国市场相对低调的特斯拉,这次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从未虚夸。另一方面,部分品牌拥趸则对测试提出种种质疑。尤其是华为ADS系统的支持者质疑测试不公,认为封闭场景不能代表日常实际,且怀疑有人为干预影响了华为车型的成绩(从测试视频来看,测试人员的“干预动作”实际上是为了防范车辆强行并线发生更严重的事故)。针对网络上的争议,知名汽车媒体人陈震发表观点称:他个人实际体验认为华为ADS是目前最好用的辅助驾驶,这一立场并未因为懂车帝的排名而改变;封闭道路的极限测试结果与开放道路的日常体验并不矛盾,大家不必将二者对立来看。陈震同时也指出了此次测试在方法上的不足,例如变量控制不严(不同车型跟车距离、起始速度未完全统一)等。这些技术细节的争论表明,这场测试在引发行业自我反省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对测试方法论保持科学审慎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CEO马斯克也意外“卷入”了这场风波。他在社交媒体转发了懂车帝的测试新闻,并评论说:由于中国法律禁止数据出境,特斯拉在中国进行自动驾驶测试时没有使用任何本地训练数据,即便如此依然取得最高成绩。他还表示特斯拉将把更多“世界模拟器”和测试跑道的数据纳入训练,以进一步提升系统表现。马斯克的发声一方面被视作对自家技术路线(纯视觉方案)的绝佳宣传,另一方面也引发国内外对数据闭环与本地化问题的讨论:没有高精地图、没有本土数据,特斯拉凭什么还能领先?有分析认为,特斯拉多年全球路测积累的丰富长尾场景,为其算法提供了更强的泛化能力,这或许是其在极端工况下仍相对稳健的原因之一。
总体而言,舆论大多数声音还是回归理性,肯定了此次测试揭示行业问题的意义。许多业内人士将其解读为“一次行业自我检视”和“消费者教育”的契机:它让公众明白再高级的驾驶辅助也并非万能保镖,掌握方向盘的永远是人自己。正如某评论所言:“用户需明确:技术是辅助,安全责任永远在自己手中”。与此同时,监管层和整车企业也在密集表态、行动。公安部在发布会上重申L2≠自动驾驶、加强管理;科技部发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强调以人为本、安全优先,在不可避免的极端情况下应将对人的伤害降到最低。多家主流车企则公开承诺要降温宣传调门、加强技术迭代,用更扎实的产品赢回消费者信任。可以说,这场由懂车帝测试引发的舆论风暴,正在倒逼整个行业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热潮”背后的问题,并朝着更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趋势展望:回归理性,迈向稳健创新之路
“皇帝的新衣”已经被撕破,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到了拨乱反正、重塑信心的关键节点。展望未来,业内预计将出现几大趋向:首先,技术路线将更加稳健务实。经过这次教训,各厂商势必认识到保障安全的重要性,算法策略上会更加保守谨慎。业内专家呼吁,在辅助驾驶系统中应优先内置“保命逻辑”,比如遇到险情时宁可停车避让也不要贸然绕行,让系统学会在极端状况下尊重生命、底线思维。这一理念也被写入了科技部最新发布的自动驾驶伦理指引,明确要求系统在不可避免的事故或极端环境时,要积极寻求最大限度降低伤害的方法。可以预见,今后车企在训练算法时将加入更多此类极端工况和长尾场景的数据,以弥补过去偏重正常场景、忽视极端情况的不足。仿真测试和封闭场地碰撞实验也会更加受重视,成为开发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次,标准法规体系将日趋完善。目前有关L2级别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强制性国标项目已在制定中,计划通过硬性指标来约束L2系统的功能安全表现,提升产品安全性。未来不排除出台更细化的分级管理办法,明确限定诸如“L2+”等宣传用语的适用范围,防止企业打擦边球。此外,在法律责任划分上或将进一步细化:例如国外有建议引入“自动驾驶事故调查”机制,一旦涉及辅助/自动驾驶功能,将从数据层面厘清系统与驾驶员的责任边界,以便司法裁决和责任追究。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倒逼厂商在技术和营销上更加审慎。
第三,消费者教育和预期管理将成为重点。车企需要花大力气向用户传达正确的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夯实用户心智:L2就是L2,不是“接近全自动驾驶”。例如,可在车机界面显著提示驾驶辅助仅供特定条件使用,每次开启时要求驾驶员确认知悉其义务。可以借鉴航空业的经验——即便客机有自动驾驶仪,飞行员仍需时刻监控,汽车驾驶亦应如此。在销售和交车环节,厂商和4S店有责任对用户进行安全培训,避免让没有充分认识技术局限性的司机贸然上路使用高阶辅助功能。一些网友也建议引入驾校培训或年审考核,让驾驶人在掌握新技术前通过必要测试,从源头上降低滥用风险。
最后,中国的自动驾驶产业或将进入一个降温蓄力、重新出发的新阶段。经历这场“撞击式”的检验后,浮夸的宣传和浮躁的情绪会有所收敛,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脚踏实地的技术攻关。正如业内人士总结的那样:全自动驾驶的乌托邦暂时仍只是一张蓝图,当下的智能驾驶技术还在蹒跚学步。但这并非否定创新的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必须以敬畏生命的初心去砥砺前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机共驾”仍将是主流模式,人是驾驶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机器则不断提供更好的辅助。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懂车帝测试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照出了进步,也照出了深渊。它警示我们,只有正视短板、稳扎稳打,把功夫下在技术迭代和安全验证上,而非浮夸宣传和功能堆砌,中国自动驾驶产业才能真正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参考链接:
新浪科技 / 快科技:《懂车帝实测36款车辅助驾驶:没有一家完美通过 特斯拉最强》finance.sina.com.cn
电子工程专辑:《全军覆没!国内智驾测试引巨大争议,马斯克回应!》eet-china.comeet-china.com
凤凰网 / 车域无疆:《智驾“神话”崩塌!懂车帝测试撕开“皇帝新衣”,谁为安全负责?》auto.ifeng.com
第一时间获取面向IT决策者的独家深度资讯,敬请关注IT经理网微信号:ctoci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