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时代:盘旋在中国上空的“黑天鹅”

黑天鹅时代的中国创新

黑天鹅指的是不可预知的未来。我国的人口问题、房价问题、全球化问题、数字文明问题,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黑天鹅”:突然一下子变得严重起来了。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黑天鹅”,个人和社会都会带来极大的损失。本文谈一下创新问题。

《黑天鹅》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叙述谬误”。人们总是试图找到一个逻辑来解释一种现象;但对同一个现象,会有上百个完全不同的解释。遗憾的是,正确的解释可能以一个也没有。作为长期在一线从事创新工作的人,我对此深有体会。

10多年前,我写《管中窥道》时就发现:用传统观点理解创新是错误的。比如,人们总认为专家水平高,而现实中往往是学者把企业往沟里面带;人们往往新理论方法重要,而现实中的好办法往往简单、甚至看似笨拙。现实中的方法,往往就像我昨天在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上所说的:原理往往是老旧的,但技术条件或需求是新的。创新的难点在于善于抓住条件、用对地方、把握好细节,而不是理论有多深奥。

我认为而这种错误的普遍性可以用“幸存者偏差”来解释:喜欢说的人往往不懂,懂的人往往不善于表达、不愿意说、甚至故意隐瞒。这种普遍性的认识错误不仅存在于普通人,而且存在于一些大名鼎鼎的学者、专家身上:而这又与我国科技界“畸形”、“病态”有关:科技界出名的专家学者往往不是靠做技术上来的,一线做技术的人很难获得资源因而也难以出名。而错误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吹捧,会让错误越来越不靠谱。

国内某期刊年初向我约稿,谈如何推进智能制造。我提出了一个自己的视角:要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层面看,而不是从技术的层面看。在我看来,转型升级是企业的战略问题,技术只是战术问题。转型升级才能为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提供平台、制定目标。否则技术就不能落地、就难以创造经济价值。事实上,真正用好的技术往往都不难,难的是把技术用在合适的地方——而这种地方需要企业去创造:这就是转型升级。因为转型升级就是业务重心的改变、业务流程的改变、市场地位的改变、组织结构的改变、工作方式的改变、管理水平的提升。有了这样的想法,才需要用智能制造的技术去支撑它。

我这个逻辑的重点是: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首先是企业家应该考虑的事情,其次才是技术人员的落实。这个次序搞不好,智能制造就难以推进——如果有进展的话,其实也只是包装成“智能化”的自动化或信息化,而不是真正的智能制造。这就是国内多数企业遇到的困惑。

前天在优也公司,小傅谈起她在麦肯锡工作时的经验:改革的过程涉及到人的动力、运营改善、能力提升、组织变革等多个方面。技术的应用恰恰是支撑后面这些过程的。和我上面提到的逻辑是一样的。

我在宝钢评审项目时,经常发现有些人在技术线路不清晰的情况下,就谈所谓的“关键技术”。我认为这个逻辑是错误的:你怎么还没有想清楚走哪条路,就说要过哪座桥了呢?

在我看来,“智能制造”就是一座桥。这座桥因为企业追求“转型升级”才需要“过桥”。企业不能把“过桥”本身当做目的,目的是追求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很多人看不到这个逻辑。昨天有人对我说:“对于智能制造,我还未看到真正实践型的、可操作的指导意见。”我回答他说:“回归制造本源,追求质量效率和响应能力。这就是正路。每个企业有自己的问题和路径,没有通用作法。”

智能制造时代的创新要有较大的视野,要从企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国家的需求看问题。前面谈到的智能制造与转型升级的关系,其实就是企业高层为技术应用创造需求。当然,企业转型升级本身,又要来自于社会发展对企业的需求。理解了这个逻辑,才能把握智能制造的脉络。

如果眼光仅仅局限于技术,就只能做改进和模仿的工作——虽然这种工作也是必要的。但中国面临一个真正的拐点、需要创新来支撑。我们要重点防止的是:用过去的习惯性偏见制约今天真正的创新。比如,动不动就谈特定技术的发展趋势、谈国外先进企业怎么做的、去计划专利论文数量。这都是模仿思维的痕迹。真正的创新是面向需求、面试市场,而不是看别人怎么做。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才会有真正的创新。

面对人口拐点、社会发展拐点,全球化的拐点,中国创新必须开始“玩真的”了:这是当代中国必须面对的一只“黑天鹅”。

第一时间获取面向IT决策者的独家深度资讯,敬请关注IT经理网微信号:ctoci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关于作者

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微信号:guoguo_innovation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