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袭归罪加密滥用,斯诺登躺枪

斯诺登 巴黎恐怖袭击 Tor 加密

夺去上百条生命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已经进入问责追查阶段,但出人意料的是,事先无知无为的政府情报部门并未被过多指责,反而是远在俄罗斯的斯诺登却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虽然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斯诺登或者某款因斯诺登而流行的加密软件对这次巴黎恐怖袭击负有任何责任(此前NBC的今日秀节目曾误报ISIS发动巴黎恐袭使用了索尼的PS4游戏网络),但斯诺登依然“连中数抢”。

首先发难的是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的新闻官Dana Perino和福克斯新闻主持Greg Gutfeld,二人在Twitter上指责甚至辱骂斯诺登。Greg Gutfeld的推文暗示斯诺登的泄密可能导致NSA无法破译恐怖分子的通讯。

if the attack was aided through “whistleblowers” leaking what the NSA cannot penetrate, will that be part of the movie?

— GregGutfeld (@greggutfeld) November 14, 2015

而Perino作为前总统新闻官更是不问青红皂白非常爽利的连续使用了两个“F”开头单词招呼斯诺登。

Also, F Snowden. F him to you know where and back.

— Dana Perino (@DanaPerino) November 14, 2015

甚至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John Brennan也加入了对斯诺登的声讨,他认为斯诺登泄密后,恐怖分子们的通讯技术上了一个台阶,导致安全情报部门的工作难度大增。

事实上,自从查理周刊的枪击事件后,法国政府推出了西方国家中最为严厉的政府监控措施,但这显然没有对预防新的恐怖袭击起到任何作用。

TheDailyDot撰文指出,美国的一些新闻媒体、政客和“键盘侠”专家,看见巴黎恐袭的电视画面第一膝跳反应是,斯诺登教会了恐怖分子如何逃脱政府监控,例如使用更强的加密手段。正如CNN反恐专家Benny所说的,恐怖分子肯定受了斯诺登启发,知道避免使用手机,这样一来我们根本不能预测任何事情。TheDailyDot认为这些美国媒体和专家人士自以为是地假定美国的全球监控系统在反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事实上,正是斯诺登披露了NSA的黑客部队在监控叙利亚网络时曾不慎导致叙利亚全国性宕机,将叙利亚暂时从互联网上擦除了,除此之外,我们并未听说NSA通过对国家级骨干路由器的监听成功阻止了任何大规模恐怖袭击的成功案例。

中情局局长Brennan对斯诺登指责基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斯诺登事件后,全球互联网迎来了加密技术的普及热潮,例如Tor的并发用户数量自斯诺登事件后至今年6月已经增长了一倍多,流量更是暴增了四倍。(下图)

Tor

 

匿名操作系统Tails的日均启动数量更是在斯诺登事件后暴增了三倍:

tails

此外,PGP、OTR Messaging、SecurityDrop等开源加密协议和匿名通讯工具的用户数量也都在斯诺登事件后暴增。而苹果、谷歌等产业巨头也在最新的移动操作系统中增加加密功能作为卖点。事实上斯诺登事件催生了“反NSA监控”的全球信息安全创业和投资热潮,例如BlackPhone、Silent Circle等安全加密软硬件的创业项目。

但这一切,都需要归罪于斯诺登吗?加密技术的普及真的会成为反恐的最大障碍吗?在更早之前的911事件中,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们并未依赖端到端加密软件或者智能手机(当时还没有普及)来完成比巴黎恐袭复杂精细得多的协调工作。这表 明加密技术,无论先进与否,并非恐怖袭击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在今天这个数字噪音和信息流量空前巨大的数字海洋时代,恐怖分子甚至无需使用加密软件,只需 要一点点乱序编码的小技巧就能利用包括索尼的PSN游戏网络进行通讯,或者使用传统的联络员暗号接头的方式。况且,类似叙利亚电子军之类的有些技术能力的恐怖组织,完全能够自己土法制作加密工具,来掩护短期的行动。

总之,无论是冲走毒品的马桶,亦或菜刀、智能手机、AK47、加密软件、丰田皮卡、PS4游戏机,都不是犯罪分子或者恐怖分子的必需品,消灭或禁止这些产品,也无助于根治恐怖袭击的源头问题。

对高度复杂的信息安全技术生态环境一无所知的美国“麻瓜”政客迫不及待地攻击斯诺登的原因,是因为将巴黎恐袭情报工作失败的责任一股脑推到斯诺登身上,不但可以为欧美国家情报机构当下(和未来)的无能寻找借口,同时巴黎恐袭给了他们将监控公民,在科技公司的产品中植入后门的行为合法化的“有力论据”。

 

本文题图来自:the DailyDot

第一时间获取面向IT决策者的独家深度资讯,敬请关注IT经理网微信号:ctoci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关于作者

旅美学者,跨行业实践者及观察者。曾被评为谷歌学者和奈特-谋智联合学者(Knight-Mozilla),并将进驻《波士顿环球报》,对其媒体产品和用户数据进行十个月的实地调研。拥有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及硕士学位,香港大学新闻学哲学硕士学位。联系邮件:songyan@ctocio.com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