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贬值的时代

图片来自:tumblr

20多年前,有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发牢骚:国内什么东西都涨价,只有教授和垃圾贬值。最近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其实处于一个知识贬值的时代。

经济学上有个原理,叫做“合成悖论”:被少数人掌握的方法有效,多数人掌握后就不再有效。这其实就是知识贬值的重要原因。

建国之初,有家企业从苏联引进了PID控制器,没人知道怎么用。当时,我国过程控制先驱周春晖先生刚从美国回来,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那时,会用“PID”控制就是了不起的知识。但现在国内能搞PID控制的人数以百万计,这个知识就不值钱了。

知识贬值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内外差距减少。

30多年前,随便一个“海龟”都会受到重用。而现在很多“海龟”变成了“海带”,工作都难找。也是知识贬值的表现。我刚到宝钢时,企业特别关注到国外的考察。那时,我感觉领导水平特别高。原因之一就是领导出国考察多、见多识广。然而,20多年过来,感觉对出国考察的重视程度降低了。

现在感觉到知识贬值,是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上能够更容易地获得各种知识。给别人讲课,很少能讲到别人完全不了解的东西。所以,我给别人讲课时,除了“大数据”之外,很少涉及具体的技术。原因之一就是我感到:听众对具体技术不感兴趣。

知识贬值的时代,知识分子也会贬值。当年教授的感叹,就发生在大批学者开始升教授的时候。现在有种说法:“3000块钱雇一个农民工是不可能的——雇一个大学生还差不多”。

    作为知识分子,如何让自己不贬值?

自身不贬值,就要靠见识和思维能力。不仅要有知识,更要会用知识、要“知行合一”。不能让自己的大脑做“移动的图书馆”。知识活学活用并不容易,不仅要有跨领域的知识,更要有实践经验。不能让脑子里都是理论知识,不能学得越多、钻得越深视野却越窄。

两年前,见到我的硕士导师胡先生。先生对我提起他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这就是MIT的校训: “动脑又动手”。

我国真正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就是自己创造知识。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是真正的创新创新者不是贩卖、重复别人的知识,而是自己创造知识。不是看别人怎么做的,而是自己把工作做成。

创新者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永远都不会贬值。

第一时间获取面向IT决策者的独家深度资讯,敬请关注IT经理网微信号:ctoci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标签: ,


关于作者

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微信号:guoguo_innovation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