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撕裂”中文互联网?意识形态间谍还是平台算法?

中美社交媒体生态共同面对的“撕裂”阵痛,其背后的黑手到底是敌国的意识形态间谍,还是平台自身的算法和MCN的KPI?

当你在早高峰的地铁里,看着“户X风”在视频里因为几块钱的购买力与商家争得面红耳赤,或是看着“吃瓜XX”等博主用激进语态和炮制语料痛斥某个朝代/群体,你的情绪被瞬间点燃。你在评论区敲下几百字的长文,与其他网友互扣帽子,从“成分复杂”骂到“行走的50万”。

这听起来很熟悉,对吧?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将简中互联网上日益严重的价值观撕裂、民族/性别对立和阶层仇恨,归咎于神秘的“境外势力”或“认知战”。然而,隔壁X平台(前Twitter)最近的一场闹剧,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我们身边更加荒诞的现实。

当X平台通过显示IP地址,揭露了大量所谓的“美国爱国者”其实是坐在孟加拉国网吧里的“流量民工”时,我们必须反躬自省:在中国,那些让你血压飙升的暴论和撕裂,究竟是来自大洋彼岸的阴谋,还是来自杭州、深圳或成都某个MCN机构的直播间?

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冷酷:没有那么多主义,全是生意。

“户X风”们与“蒙主”们: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中国互联网的语境下,X平台上的“MAGA Nadine”(位于摩洛哥)和“Native American Soul”(位于孟加拉国),有着完美的本土化对应物。

一边,是主打“人间真实”、不断通过制造身份焦虑和撕裂价值观撕裂来刺激公众神经的“焦虑制造者”。他们精准踩中社会转型的痛点,用极致的微观视角,挑动宏观的阶层对立情绪。

另一边,是主打“正本清源”、通过各种极端民族主义和“元清非中国”虚无历史观来收割流量的“民族情绪煽动者”(如各路“蒙主”、“正能量”大V)。他们将一切复杂的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简化为“敌我矛盾”、“民族矛盾”,“一切责任都在xx”,通过制造假想敌来笼络流量。

看似路数完全不同的两派,实则在商业逻辑上是共生关系。他们都是被算法选中的“天选之子”。

为什么他们能红?因为温和理性的声音在算法看来是“低效”的。算法不需要共识,算法需要的是“完播率”“评论区互动数”。还有什么比一场关于“穷与富”、“男与女”、“爱国与恨国”的骂战,更能留住用户的眼球?

以前是“带路党”,现在是“算法喂养的蛊”

X平台的例子告诉我们,制造分裂的门槛已经低到令人发指。

在简中互联网,虽然我们有IP属地显示功能,但这并没有遏制撕裂,反而让“地域黑”成为了新的流量密码。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操盘手早已实现了“去中心化”和“机构化”。

以前我们警惕的是潜伏的“意识形态间谍”,现在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一群精通人性的MCN运营总监。

  • 人设是批发的: 一个MCN机构可以同时孵化一个“天天哭穷的底层青年”和一个“天天炫富的海归精英”,让两个账号在同一个话题下互撕,左右互搏,双向收割。
  • 剧本是AI写的: ChatGPT和国内大模型工具的普及,让炮制“情绪小作文”的成本降为零。“请生成一篇能激怒三线城市中年男性的关于彩礼的檄文”,AI三秒钟就能给你十个版本。
  • 目的是纯粹的: 并不是为了颠覆谁,仅仅是为了涨粉、带货、卖课。

正如X平台上的孟加拉国账号并不真的关心美国边境危机一样,国内某些激进博主可能也并不真的相信他们嘴里的“主义”。他们关心的只是那条激进视频发布后,后台飙升的GMV(商品交易总额)。

平台:那个坐在高台上的观赛者

如果说MCN和博主是角斗场里的野兽,那么社交媒体平台就是那个收门票的竞技场老板。

X平台最近的财报压力迫使马斯克将广告分成直接与互动量挂钩,这被认为是“垃圾内容泛滥”的直接推手。国内的平台又何尝不是如此?

虽然各大平台都在口头上喊着“治理网络暴力”、“倡导理性发声”,但身体却很诚实:

  1. 流量倾斜: 只要不触犯底线红线,越极端、越有争议的言论,获得的推荐权重往往越高。
  2. 热搜机制: 看看每天的热搜榜,有多少是真正的新闻,又有多少是故意挑起性别、地域、阶层对立的鸡毛蒜皮?
  3. 变现闭环: 平台默许甚至鼓励这种通过“撕裂”带来的高粘性,因为这是广告库存和直播打赏的根基。

如今的互联网,不再是当初那个为了“连接”而存在的乌托邦,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情绪增压舱”。平台不仅资助了这些制造对立的账号(通过流量分成),更用算法将数亿用户根据情绪偏好切割成一个个互不理解的孤岛。

写在最后:当“撕裂”成为一种产业

我们曾经以为,互联网上的敌人是那些试图和平演变我们的外部势力。 但X平台的“地理大发现”和国内“户X风”、“蒙主”们的此起彼伏告诉我们一个更荒诞的真相:

那个让你夜不能寐、恨得牙痒痒的“网络死敌”,可能只是一个为了完成本月KPI的实习生,用AI拼凑出的一段代码。

所谓的“意识形态渗透”,在高度发达的商业互联网时代,已经退化为一场廉价的流量生意。

真正的黑手,不是躲在阴暗角落里的间谍,而是那些高悬在头顶、以“用户粘性”为第一优先级的算法系统,以及那些深谙人性弱点、靠贩卖焦虑和仇恨换取豪宅豪车的商业机构。

当你在键盘上为了维护某种价值观而敲出愤怒的字眼时,请停下来想一想: 此刻,是谁在后台看着你的愤怒,默默数钱?

第一时间获取面向IT决策者的独家深度资讯,敬请关注IT经理网微信号:ctoci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关于作者

隐私已经死去,软件正在吃掉世界,数据即将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