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经理世界:专利这门生意
微软如何磨砺刀锋
在知识产权的世界里,没有人会漠视微软的存在。过去的3年中,微软的专利组合拥有着软件界最强的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评级,分析机构 Ocean Tomo也已经连续6年将微软列入全球专利指数成份股,而它今年初对1000家全球企业进行的专利价值评估中,微软以185004的价值指数位列第一。
如此强势的专利组合就如同一把锐利的刀锋,几乎可以杀向任何授权覆盖范围内的对手,Android阵容现在的遭遇就是很好的证明。据高盛集团预计,到 2012年6月,微软将可以从Android 专利许可协议中获得4.44亿美元的年收入,其中每售出1部Android移动设备,微软就能从中获得3~6美元。
但在30多年前,微软的知识产权实力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微软前CTO内森·梅尔沃德(Nathan Myhrvold)在1986年加盟微软,“当我第一次来到微软时,专利对公司没有任何意义,他们有两类专利申请,但大多数人不知道‘专利’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创始人比尔·盖茨非常清楚软件专利的价值,早在1976年他就写了一篇“给玩家的公开信”,指责那些使用盗版软件的人,在拿下IBM PC操作系统的订单时,他又精明地只卖著作权,而不卖源代码。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微软不过是一家小软件公司,兜售着免费的BASIC和5美元预装的 DOS操作系统。本来有了IBM PC的大单,微软的前景几乎一片光明,但乔布斯却推出麦肯托什电脑,配备了全新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可以淘汰落后的微软DOS系统,大惊之下的比尔·盖茨迅速启动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开发,并对盗版行为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纵容态度——只要越来越多的兼容机厂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使用廉价甚至免费的windows系统,微软最终将打败封闭的苹果。
1990年,随着 windows3.0版本的面世,微软终于完成了对IBM OS/2和苹果操作系统的打压,占据了微机操作系统的霸主之位。之后,微软又利用捆绑政策,先后推出了办公软件Excel和Word,以及网络浏览器 IE,这些软件所“模仿”的三家原创公司——莲花公司、Wordperfect以及网景公司就此消声匿迹,而微软也陷入了专利侵权与反垄断诉讼的双重阴影之下。
各式各样的公司开始频繁拜访微软,声称专利被侵权,要求微软缴纳授权费。梅尔沃德这样描述当时的工作状态:我向身边律师说“噢,我的天啊,他们可以这样做吗,他们可以这样向我们要钱吗”,律师环顾众人,问有哪一些专利可以反击这些公司,以进行专利交叉授权,不至于缴纳过多的费用——答案是“我们什么都没有”。所以,每次有这样的公司派人来的时候,我们就要付钱,有时候5000美元,有时候1亿美元,原因很简单,“别人拥有专利而我们没有”。
无奈之下,微软决定利用霸主地位在行业领地内推行强制性的防御政策:1993年起,微软推出了NAP(non-assertion of patent不主张专利)条款,并在所有的合伙伙伴和OEM制造商中推行,所有签署协议的企业将不得因为专利侵权而诉讼微软,更不能相互诉讼。这是一种典型的堡垒式心态,微软的想法也很简单:好篱笆造就好邻家。
这确实维持了PC行业在表面上的专利和平,只是微软并没有改变我行我素的市场侵占策略,“抄袭者”、“黑暗帝国”骂名依然不减,也依然有大量的公司涌入微软进行索权。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微软这些年来为侵权和垄断赔偿了100亿美元左右,索赔过亿元的对手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单:太阳、IBM、美国在线、苹果、DR DOS、Novell、Gateway、AT&T……
2003年,马歇尔·菲尔普斯(Marshall Phelps)的加盟带来了转机。这位前IBM公司知识产权与许可副总裁,曾创造了一个专利授权年收入20亿美元的奇迹——这笔钱98%是纯利润,使得IBM知识产权部门完全从成本中心变成了利润中心。
菲尔普斯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废除NAP条款,转而和业内的大小公司签订知识产权的授权和交叉许可协议。此时的微软研究院已源源不断制造了大量的专利,微软已没有必要躲在NAP的堡垒当中,通过专利授权与交叉许可的方式更为可靠,这样既能握紧防守的盾,又可以挥出进攻的矛。
于是,曾经的对手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合作伙伴”,微软与IBM、诺基亚、Novell、苹果等700多家公司签订了交叉授权协议,菲尔普斯称之为“开放式创新”的新里程。以诺基亚为例,它一直是微软移动视窗平台(Windows Mobile Platform)的主要竞争对手,微软慷慨地将ESP(同步交流协议)技术授权给它,由此也在诺基亚的手机上售出了更多的Exchange电子邮件软件,并说服诺基亚放弃Real Network多媒体技术而转到微软的平台上。
在《烧掉舰船》一书中,菲尔普斯如此写道:“从现在开始,知识产权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将其作为抵制竞争者的武器,而是作为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的桥梁,促使公司获得那些在竞争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技术和能力。”
这样的转变发生在一个耐人寻味的背景之下——互联网时代开始取代PC时代,微软通过软件捆绑收费的策略,已经无法撼动依靠免费模式兴起的雅虎、Google等新兴互联网巨头,传统的抄袭策略已经行不通了,而微软的互联网部门也一直无法取得足够的话语权。此时,知识产权就变得愈发重要,只要微软维持稳定及超前的专利布局,它就可以从新崛起的领域和商业模式中分食一杯羹。
微软为此创造了一种称为“超前发明会议”的定期研讨机制,每次都由董事长比尔·盖茨或者主管知识产权部门的副总裁主持,参与者有知识产权律师、技术工程师、商业战略专家等跨学科的人员构成。菲尔普斯称:“(我们讨论方向是)哪些项目在未来5~10年会变得重要而我们却没有开始研究?我们是否需要在该领域进行一些发明、获得一些知识产权,进而为自己留有一席之地?”
这种头脑风暴的议事角度有点另类,它完全不是为了掰一遍微软研究院的资产,看有哪些专利将来必须申请专利,而是注重要讨论未来5~10年最重大的技术和商业变革趋势。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云计算、物联网等重大领域,后来会频现微软的身影,俨然是软件界的高通。
同时,微软还创造了新的知识产权风险投资(IP Ventures)部门,将短时间内无法从微软推向市场的技术投资给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创新型小公司,把这些技术变成现实的产品或服务,而微软也能从中获取收益。在中国,深圳的晶世科技和湖南的拓维信息就获得了类似的IP投资,两者现均已成为营业额超3亿元人民币的领军企业。
利用知识产权,微软成功地和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公司创造了新型的有价值的商机。菲尔普斯的继任者霍拉西奥·古铁雷斯最喜欢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知识产权战略就是经营战略”。
高智发明的投资术
如同当年软件从“硬件附属品”脱离出来,并成为近30年最赚钱的行业一样,知识产权投资行业现在也被人寄予厚望,从商业世界的一种竞争和交易手段,晋升为一门具有用于建立新商业模式、流动性市场和投资战略的高价值资产生意。
高智发明(Intellectual Ventures)公司无疑是这股浪潮的最大助推者,其创始人兼CEO纳森·梅尔沃德曾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称,“我们(高智发明)被痛斥为一个专利巨魔(patent troll)——一个先买断专利权、然后以之为武器去抢劫无辜企业的变质组织。其实,我们真正努力在做的是试图建立一个与支持创业企业的风险资本市场、和振兴低效率企业的私募股权市场相似的、支持发明创造的资本市场”。
据美国“专利海盗” 跟踪和调查的研究机构Patent Freedom的统计报告,高智发明目前的专利持有量达到3.5万件,高居380家“专利海盗”之首。纳森·梅尔沃德也被美国媒体称为“硅谷最令人害怕的人”,他目前可以动用的现金流超过50亿美元,并夜以继日地低价收购发明专利,然后以专利组合的方式,将专利的杀伤力从不起眼的小折刀变成了火箭炮。
有趣的是,如果翻查梅尔沃德的旧账,你会发现高智发明也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利蟑螂(Patent Troll)。至少在1986~1999年担任微软CTO的时候,梅尔沃德对蜂拥而至的专利蟑螂几乎恨之入骨。
“我们每天都会撞上专利地雷,这太恐怖了。不仅仅是我们(微软),整个软件行业都不重视专利,我们总是拼命地忙于推出新产品,却发现自己处在很危险的境地。” 在微软的13年,梅尔沃德碰上了很多专利蟑螂,有些人甚至只凭借一项仅花费2.5万美元购买的专利,就堂而皇之地去微软要钱。
这些敲诈行为使得梅尔沃德重新审视专利这门生意,并在1999年离开微软,创建了高智发明。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重新挖掘知识产权的生意价值,“当年软件行业前途渺茫,没有人盈利,但它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行业。投资专利发明将是下一个‘软件’,它如果能脱离制造业获得自身发展,将能更好地运行”。
“一个致力于投资发明家、货币化其发明的行业,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在高智发明官方网站首页,梅尔沃德如此阐释高智发明的运作之道。
高智发明首先是一个知识产权的投资商,在其拥有的3.5万项专利中,仅有1000项是自己研发,其余全部来自投资收购。2008年高智发明将生意延伸至中国,它挑选科研实力雄厚的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国际发明联合创新基金”、“国际发明合作计划”等项目。双方每年会设定若干面向国际市场、围绕技术前沿的发明创新研究主题,从申报基金的高校教师中进行甄选,平均资助额度为一年3万到5万美元。签约后,受资助者须按合约完成发明创造,高智发明则为发明人申请国际专利,并取得该发明的全球独占的专利许可权。
接下来,高智发明就会对收购的专利进行“打包集成”,化身为一个专利集成商。梅尔沃德这样阐释专利集成的增值效果:“即使在一个投资组合(例如一个2000项专利构成的投资组合)中只有一项专利是真正成功的专利,它能产生10亿美元的收入,这其中的利润也是整个投资组合的成本的许多倍了。”
不过,高智发明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在全球首先创造了“专利集中”模式。它的实验室沿袭了微软的“超前发明”会议模式,每个头脑风暴的会议团队至少由10人组成,成员可能包括一些物理学家、一名外科医生、一名化学家、一些程序员、一个数码影像专家和一些工程师等,这种跨学科的组合可以最大程度延展专利覆盖的保护范围,命中最具市场前景的领域,从而进行提前的专利布局。
这就形成了“并购几项专利——分析市场需求——提前进行反向投资——集成为更大的专利组合”的正向循环,专利的价码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以上所有的布局和操作,都是为了最后一步——如何让专利变成货币,高智发明此时就变成了促进专利流动的贸易商。此时,梅尔沃德手里就有了非常多的牌可以打,例如它可以成为专利战的帮手,在有人陷入专利麻烦的时候,高智发明可以迅速提供所需的专利来应急,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昂贵的慷慨解囊”。
愿意接受该项保护服务的企业已不在少数,这包括了三星、宏达电、RIM、SAP等产业巨头。就在11月,LG与高智发明签订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其知识产权部门主管Jeong Hwan Lee称:“(签署协议)能够赋予公司核心技术以专利权的保护,更能使公司的重心放在革新技术上,而不用担心专利诉讼的侵扰。”
梅尔沃德还可以提供“入股分成”服务,简单一点说,如果你不想成为高智发明的敌人,那就投资它,并从中获取投资回报。高智发明确实像一个由诸多财团扶植出来的投资盈利工具,其基金投资方有着非常豪华的阵容:亚马逊、苹果、思科、eBay、谷歌、诺基亚、索尼、雅虎和微软……
梅尔沃德将这些幕后股东称为“战略投资者”,并称“我们为了使投资者愿意提供那种资金,会提供可行的退出战略——换句话说,就是发明转化为货币的可选方案。至今,我们的许可活动已获利超过10亿美元”。
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十分温情脉脉,就如同一个专利自选超市,便利而又快捷。不过,高智发明在积累了10年的专利生意经营之后,终归还是露出了它凶狠的另外一面。从2010年开始,包括Check Point Software、McAfee、赛门铁克、趋势科技、惠普、戴尔、宏碁、罗技、金士顿、百思买及沃尔玛等10多家企业,先后被高智发明指控专利侵权。
最近被它盯上的目标是摩托罗拉,提起诉讼的高智发明首席法律顾问梅丽莎·费诺基奥(Melissa Finocchio)称:“高智发明已经与全球很多家大型手机生产商成功签订了许可协议,我们也曾与摩托罗拉移动进行谈判,但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就许可事宜达成一致意见。”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公司高级知识产权法律顾问黄波称,很多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能力薄弱,所申请的专利很多都没有应诉价值,一旦面对高智发明的诉讼,一般就只能同意付费。
为了应对潜在的威胁,韩国政府在2009年就特设立发明基金,旨在购买韩国大学实验室、研究机构和小企业研发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日本政府更是召集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要求其不得向高智发明出售技术和创意。
但到目前为止,韩国政府的尝试收效甚微。有业内投资人士对本刊表示:“韩国政府进行的是半官方的逆市场操作,其国内产业价值链支撑不起这种收购的良性循环,又没法卖到知识产权生意红火的美国市场。对付高智发明这样的专利大鳄,唯有市场化力量可以对抗。”
文章出处:IT经理世界
继续阅读: 1 2
第一时间获取面向IT决策者的独家深度资讯,敬请关注IT经理网微信号:ctoci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